<bdo id="59la9"></bdo><object id="59la9"><em id="59la9"></em></object>

      <table id="59la9"></table>

      1. <track id="59la9"></track>
      2. <td id="59la9"><option id="59la9"><b id="59la9"></b></option></td><table id="59la9"></table>
        <tr id="59la9"></tr>
        >>您當前位置:首頁 -> 外界 -> 人民日報看寧夏
        寧夏以文旅產業賦能高質量發展
        “塞上江南”釋放全域旅游新動能
        2022-12-15 16:21:18   
        2022-12-15 16:21:18    來源:人民日報海外版

        QQ圖片20221215162041.png

        圖為航拍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沙湖旅游景區的風光。 資料圖片 

          2020年6月,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強調,“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?!币劳袃炘降木坝^資源,寧夏文旅產業正助力自治區在鄉村振興、生態保護和重點產業領域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。

          初冬的寧夏,依然風光旖旎:青山嫵媚,大漠如雪,古渡蒼?!瓱o數的壯闊與秀麗,在“塞上江南”相織相融。

          寧夏回族自治區擁有大山大河、沙漠森林、峽谷草原等多種地貌,被譽為“國家景觀的微縮盆景”,讓人流連忘返。根據寧夏文旅“十四五”規劃,自治區將在2025年建成全域旅游示范?。▍^),全力打造大西北旅游目的地、中轉站和國際旅游目的地。

          文旅增收 助力鄉村振興

          “誰能想到,咱們這戈壁灘上的小村會變得這么有名氣!”走進寧夏銀川市西夏區鎮北堡鎮昊苑村,村黨支部書記曹東旭正引導游客參觀葡萄園。村里土地肥力弱,種不了莊稼,近些年依靠種葡萄釀酒,建起了大大小小十多家酒莊,吸引了大批觀光游客。目前村里年接待游客近30萬人次,村民人均收入超過2萬元。

          鄉間小院成為民宿打卡地,一批批游客走進農家樂大快朵頤,在寧夏鄉村,觀山水、做剪紙、賞刺繡、聽秦腔,成為旅游時尚。超過1000家鄉村旅游點、28條鄉村旅游線路、25條休閑農業線路、46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(鎮)、100個寧夏旅游特色村……助力鄉村振興,寧夏已有超過10萬農村群眾吃上“旅游飯”。

          “寧夏鄉村旅游發展雖然起步較晚,但富民效果突出,已成為休閑旅游和假日消費的新亮點,鄉村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?!睂幭奈幕吐糜螐d資源開發處負責人王光華介紹。

          “旅游山莊辦起來,旺季一天的收入就抵得上種半年莊稼!”寧夏中衛市中寧縣余丁鄉菊花種植基地每年吸引大批游客休閑觀光,該鄉各村集體經濟年純收入普遍超過了50萬元,時莊村村民王建華趁勢辦起旅游山莊,每年的旅游收入超過20萬元。

          近年來,寧夏文旅廳鼓勵農村以民宿、山莊等形式,向具有度假功能的鄉村旅游轉型升級。近3年來,共安排專項資金1.2億元用于鄉村旅游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和旅游扶貧富民項目,為72個旅游扶貧重點村實施旅游基礎設施“六小工程”:每個村建一個停車場、一個水沖式旅游廁所、一個垃圾集中收集站、一個醫療急救站、一個農副土特產品商店和一批旅游標識標牌。

          每年開春,中衛市沙坡頭區南北長灘處處春意盎然,百年梨花競相綻放,萬頃梨園梨花勝雪。南長灘村是黃河流經寧夏的第一個村莊,這里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濃郁的人文風情,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,一年一度的中衛黃河梨花節,已成為這里春季旅游的一項品牌活動?!懊磕昵迕髑昂笥慰投?,村里的土特產像核桃、大棗之類的都被游客買空了?!贝迕窭钚闱鄬⒖臻e的農舍布置成客房,每年僅客房純收入便接近2萬元。近年來,寧夏文旅部門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鄉村旅游節慶活動、推出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和特色項目,進一步激發鄉村旅游發展活力。

          村莊變景區、農民變導游、民房變客房、特產變禮包……寧夏打造的永寧縣原隆村、賀蘭縣四十里店村、西吉縣龍王壩村等早已成為深受游客青睞的度假村?!斑@些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較完善,就業致富帶動效益明顯,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和產品建設水平高,具有典型示范和帶動引領作用,已成為廣大市民周末休閑度假的首選目的地?!蓖豕馊A說。

          鞏固生態 守住綠水青山

          “旅游業提高了大家收入,鄉親們不但給房前屋后種上果樹,村里荒山也栽滿了樹苗,引來了更多游客?!睂幭氖焐绞写笪淇趨^龍泉村位于賀蘭山麓,村里采煤業曾經紅火一時,在賀蘭山生態治理中,村里煤炭開采關停,轉型發展鄉村旅游,將礦坑改造成運動公園,村里種植果樹、草莓發展休閑農業,村黨支部書記董繼龍帶領鄉親們過上了紅火的日子。

          “村集體年創收超過70萬元,人均年收入超過2萬元?!倍^龍說,看到賀蘭山重新披上綠裝,往后的日子一定越來越好。

          寧夏大地曾深受環境問題困擾:水土流失嚴重,賀蘭山千瘡百孔……在生態保衛戰中,寧夏治污染、抓修復,終于換回了綠水青山?!拔穆卯a業的發展,進一步守住了綠水青山?!睂幭奈穆脧d廳長劉軍介紹,近年來,寧夏圍繞防沙治沙,開發生態修復旅游產品,打造迎水橋沙漠小鎮等文旅品牌,同時,開發生態移民、旱作節水設施等特色生態旅游產品,擦亮文旅“特色名片”的同時,鞏固了寧夏的生態文明。

          曾經的“煤城”石嘴山市發展工業旅游,將舊煤廠改為工業遺址公園,增加了綠化、減少了污染;“湖城”銀川打造國家濕地公園,涵養水土的同時,成了西北內陸的“鳥類天堂”……“文旅產業的萬元增加值能耗只有0.2噸標準煤,僅為工業能耗的1/10?!眲④姳硎?,寧夏是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,利用文旅產業這一“金扁擔”,將有力撬動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化互促。

          文旅產業和生態文明互促互補,綠水青山帶來金山銀山,金山銀山又反哺綠水青山:近年,寧夏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實現雙下降,水土保持治理能力明顯增強。2021年末,寧夏水土流失面積較2020年減少152.58平方公里,全區全年營造水土保持林345.81平方公里、經濟林62.47平方公里,種草23.64平方公里,完成水土保持投資15.95億元。

          走進寧夏固原市西吉縣龍王壩村,山腰間,別具特色的窯洞客房由青磚砌成,一字排開,別具格調?!靶r候和伙伴們上山割草,一上午就能割光一片山頭?!饼埻鯄未妩h支部副書記焦建鵬看著一輛輛入村觀光住宿的大巴,無限感慨:“以前砍樹割草,山都禿了沒人心疼?,F在旅游業富了群眾的口袋,大家都知道了主動護林?!?/p>

          在退耕還林、水土保持等政策下,龍王壩村的山林重新綠了起來。如今,這個村超過300人從事旅游業,每年接待游客超過60萬人次。當地群眾嘗到生態變好帶來的甜頭,植樹護林更有動力了。

          融合賦能 放大產業價值

          賀蘭山綿延雄偉,半山腰中,志輝源石酒莊采用中式古樸建筑風格,具有江南園林的輕靈秀氣?!拔覀円荒昃湍芙哟?0多萬游客,這些游客都是我們葡萄酒的買家和‘宣傳員’?!本魄f負責人袁園告訴記者,寧夏的“酒莊游”名聲在外,各地游客的購買成為酒莊葡萄酒銷售的主要渠道。

          賀蘭山麓日照充足,晝夜溫差大,土壤透氣性好,是釀酒葡萄種植的“黃金地帶”。近年來,在多項國際葡萄酒大賽中,有60多家賀蘭山酒莊釀造的葡萄酒獲得1100多個大獎,產品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。

          近年,文旅業態為寧夏葡萄酒賦予了更多的產業空間:目前寧夏共有12家酒莊獲評國家A級旅游景區,其中4A級景區酒莊4家,30余家酒莊具備參觀、品鑒、住宿、餐飲等旅游活動基礎條件。依托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基地、葡萄酒莊集群和沿線歷史文化資源,寧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,開發了葡萄酒觀光體驗工廠、葡萄酒莊精品民宿酒店、葡萄酒莊婚慶基地、葡萄酒文創體驗基地,并推出10條賀蘭山東麓葡萄酒莊休閑旅游精品線路,酒莊旅游接待游客數量每年超過100萬人次。

          在寧夏,文旅已融入產業發展各層面,成為帶動“產業興”的生力軍。葡萄、枸杞、灘羊……文旅產業為當地特產提供了推介渠道和展示平臺,形成“出圈吸粉”的“文旅IP”,成為放大產業價值的強力引擎。

          黃河邊的沙漠一望無垠,滾滾黃沙如金似綢。搭乘快艇逆流而上,順著水流的方向,依稀可見遠處荒山頂的烽火臺。這里便是中衛市沙坡頭區常樂鎮大灣村的旅游景點“黃河·宿集”所在地。特色農舍在此成為火爆的打卡民宿,當地人司空見慣的“羊皮筏子”成為游客樂此不疲的旅游項目。近年來,寧夏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和景觀資源,不斷探索“文化搭臺,旅游唱戲”模式。

          “寧夏文旅關聯產業超過110個,延伸聯通一二三產業鏈、市場鏈和消費鏈?!眲④娊榻B,文旅收入每增加1元,可帶動相關產業增收4.5元;文旅投資每增加1元,可帶動相關行業投資5元,讓文旅為產業賦能,一業強可帶百業興。

          “游客一邊采摘一邊品嘗,甚至有的人還一邊直播,我們的枸杞就這么賣出去了?!蔽挥谥行l市中寧縣的璽贊生態枸杞莊園,每到枸杞采摘季,游客總是絡繹不絕,工作人員劉隆告訴記者,該莊園目前的枸杞銷售,有一半是依靠文旅“走量”。

          近年來,寧夏著力在品牌培育打造、營銷宣傳推介、旅游產品供給等方面推進“文旅+產業”深度融合,推動從景區旅游向綜合旅游目的地轉變、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型,釋放全域旅游新動能。(記者 李增輝 張文)

        【編輯】:杜愛虹
        【責任編輯】:孫曉村
        【寧夏手機報訂閱:移動/聯通/電信用戶分別發送短信nxp到10658000/10655899/10628889】
        寧夏日報報業集團 寧夏新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-2018 NXNEWS.NET All Rights Reserved
        地址:寧夏銀川市興慶區中山南街47號寧夏日報新聞大廈 郵編:750001 新聞熱線:0951-5029811 傳真:0951-5029812  合作洽談:0951-6031787
      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:64120170001 國家廣電總局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:2908244號
        新聞出版總署互聯網出版許可證:(署)網出證(寧)字第008號 寧公網安備 64010402000050號
        工信部ICP備案編號: 寧ICP備10000675號-4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:寧B2-20060004
        法律顧問:言成律師事務所 電話:13369511100,15109519190
        亚洲男女精品天堂
        <bdo id="59la9"></bdo><object id="59la9"><em id="59la9"></em></object>

          <table id="59la9"></table>

          1. <track id="59la9"></track>
          2. <td id="59la9"><option id="59la9"><b id="59la9"></b></option></td><table id="59la9"></table>
            <tr id="59la9"></tr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