寧夏新聞網訊(記者 胡俊 通訊員 郎中卿)近年來,銀川市公安機關緊扣主題主線,深度踐行“嚴細深實勤儉廉+快”工作作風,堅持深化改革,突出治理創新,推動數據賦能,激活發展潛力,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銀川、法治銀川。
打造現代警務,聚力轉型升級,平安品質全域提升。
——深化拓展“塞上楓橋”警務品牌,啟動派出所改革三年計劃,推出城區派出所“一室兩隊”機制、農村派出所“一警多能”模式,深入開展“一所一特色、一社區一品牌”建設和平安文化培育,創新打造“塞上楓橋”特色警務室46個、“石榴籽”警務室7個,優化升級“1+X+N”社區警務,241名事業編警力全部下沉社區,開發運行“塞上楓橋”平安志愿者隊伍微信小程序,群防群治隊伍達到497支8760余人。
——助推“平安細胞”建設,深入推進“民轉刑”“刑轉命”專項治理,扎實推進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專項行動,聯動網格員加強風險隱患排查化解。截至目前,共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26224起,化解率達97.35%,銀川市連續3年入圍全國最安全城市。
——探索總結原隆村警務室“三送三問三到位、三進三查三組織”、青山警務室“12345”等一批典型工作法,新華街派出所、閩寧鎮派出所被公安部命名為“楓橋式公安派出所”,玉皇閣北街派出所榮獲平安中國建設先進集體,治安支隊、長城中路派出所榮獲公安部集體一等功,社區民警劉誼榮獲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范,任建華入選全國最美基層民警,青山警務室工作法在全國加強派出所工作推進會上作交流發言。
推動全維變革,突出治理創新,智慧警務加速厚植。
——深入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,織密以“圈層查控、單元防控、要素管控”為“四梁八柱”的社會治安防控網,科學布建“雪亮工程”等感知終端,聯通出城卡口和省級治安檢查站,建成智慧安防小區1003個,改造老舊小區468個,創建“零發案”小區893個,布建11項智能化前端感知、信息采集和視頻監控設備,全市入室盜竊等可防性案件發案連續三年同比下降超過10%。
——堅持“大數據+警務”戰略,推進公安大數據“供給側”變革,著眼推動數據賦能,用活人工智能、云計算、5G等現代科技,建立“警網融合”運行機制,整合匯聚數據資源85億余條,搭建“智控平臺”“鳳城警眼”“模型工廠”“清風捕手”等實戰應用技戰法模型114個、數據分析模型328個,真正實現“一屏觀天下、一網治全城”。
——大力推進一體化實戰化警務運行機制改革,創新研發情報指揮實戰警務平臺,打造市縣兩級情指(聯勤)中心,推動派出所綜合指揮室和警務室建設。布建5個省級檢查站,打造90個“1、3、5”分鐘快速反應防控圈,劃分反恐、交通、治安3級警防區,建成9個街面警務站,靈活運用潮汐用警、錯時用警模式,提高見警率。
——高標準建設“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聯合實驗室”,創新運用數據、技術、服務“三眾籌”策略,做大做強數據池、技術芯和服務網。成功舉辦全國公安大數據應用與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產品展示會,亮點做法在全國公安機關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現場會作經驗交流。
堅持人民至上,服務發展大局,法治效能得以充分釋放。
——建立“三級六色”警情督辦機制,建成運行一體化執法辦案管理中心,完善執法權力清單制度,健全執法辦案四級聯審機制,大力整治執法突出問題和頑瘴痼疾,執法質量全區“一網考”實現“五連冠”。
——學習宣傳《民法典》,嚴格落實“三個規定”,開展“好好說話、規范執法”活動和“教科書式執法”全警實踐活動,組織“110接處警大回訪”,訂單式推送不滿意警情整改,群眾滿意度高達99.09%,執法質量考評全區第一。
——深化公安“放管服”改革,開展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和“愛民擁警”主題活動,落實“365天×24小時”全天候公安政務服務,構建通辦窗口、網上大廳、指尖警務、郵寄代辦、無人警局“五位一體”服務新模式,推動便民惠企兩個“30項措施”,278項事項“零跑腿”,307事項“一網辦”,居民身份證、出入境等業務辦理時限壓縮60%以上,非工作日、節假日和8小時以外辦理各類事項163887件,助力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市。
——持續深化“疏堵提暢”“減量控大”工作,推動電動車登記入戶管理,完善擴容路面、農村地區和重點部位安全基礎設施建設,新增停車泊位18.7萬余個,集中解決“停車難、通行慢”等群眾“急難愁盼”問題,助力文明城市復牌。
——落實重大項目保護警長制,健全完善“生態110”聯勤執法機制,聯合市自然資源局創新建立“林長+生態警長制”,被自治區林長辦列為全區5大創新試點之一。
風勁揚帆再出發,船穩奮楫破浪行。站在新時代的新起點上,銀川公安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,以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精神境界和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歷史擔當,擂鼓出征、敢闖敢試、敢為人先、埋頭苦干,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新寧夏壯麗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