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心縣張家塬鄉距離同心縣城近百公里,東鄰甘肅省慶陽市環縣,南鄰海原縣,處在兩?。ㄗ灾螀^)三縣交界的地方,是全縣最偏遠的鄉鎮之一。
這里有山、有溝、有塬,屬于典型的西海固山鄉,歷史上“苦瘠甲天下”。
這里也是一片紅得耀眼的地方。1936年6月,長征途中的紅軍從張家塬鄉進入寧夏。至今,這里還留存著紅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住過的老堡子。
基因血紅,信仰如火。張家塬人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,打贏脫貧攻堅戰后,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,讓這里換了天地和人間。
“旱塬秘境”拓新路
前幾年,聽說要在張家塬鄉發展旅游,很多老鄉都不信:這里除了旱塬,就是山溝,有啥好瞅的?
“先干起來再說!”鄉黨委集體研究后,達成了“距離產生美,偏遠也是生產力”的共識,招商引資2000萬元、多方爭取資金2000萬元,打造“旱塬秘境”旅游品牌。
“江山如此多嬌,引無數英雄競折腰”。張家塬鄉折腰溝村就打出了這樣的旅游宣傳語,來契合村名、溝名。
折腰溝村有條同名的“折腰溝”,溝體綿延蜿蜒,險峻得很。村支書胡彥奇說,這條大溝直通環縣,曾是攔截兩地人們來往的一道天塹。
依溝就勢,折腰溝修出一條越野賽道。除了打造越野拉力賽,這里還引進了越野小坦克,讓游客也能馳騁溝底。
在緊鄰折腰溝的一塊平地上,陳列著3節墨綠色火車車廂,依次排開是“英雄號”“振興號”“紅軍號”。單從外面看,不知道是什么門道。上車一瞧,才發現這里被改造成餐廳。聽“列車服務員”講,這里推出了火鍋等多種特色菜肴,很受游客歡迎。
折腰溝村廣場上有10孔窯洞,是村上2017年投資150萬元箍的,專門用來接待游客。乍一看,傳統農家氣息十足:拱門洞、大土炕……在胡彥奇的指點下,記者這才窺見了窯中的“現代元素”,土炕被褥下有水暖設備,窯洞盡頭是洗手間。折腰溝人早就住進了磚瓦房,看著老先人住過的窯洞成了游客眼中的“農家樂”,直呼鄉村旅游的路子走對了。
折腰溝村還有標準更高的“旱塬秘境生態民宿”,共有12套,分中式和西式兩種,都是獨門獨院,每家都配有專職服務員,挺適合舉家來住。
走進一家中式民宿,矮墻圍成的小院內外種著各色花卉,清新淡雅,更顯山中幽靜。
在緊鄰折腰溝的小山上,用青磚壘起一座“萬象臺”,臺上筑有“萬象亭”。站在這里遠眺,心胸激蕩的感覺被萬象亭上的一副楹聯道盡:八百里旱塬奔來眼底,五千年風云涌上心頭。
登高望遠的更好去處是蓮花山,就在折腰溝村郊。沿著盤山公路驅車前往,20多分鐘就能登頂,這里海拔1800米。運氣好的話,還能目睹到云霧繚繞的美景,風起云涌,聚散于座座青色峰巒間,氣象萬千。
折腰溝村出產糜子、谷子、蕎麥等多種小雜糧,共計5500多畝。村里建成小雜糧手工作坊,采用老手藝加工小雜糧。今年以來,折腰溝已累計迎來游客4萬多人次。
今年上半年,折腰溝村被評定為寧夏特色旅游村,下半年又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?!霸蹅兇逵蟹N植業,有加工業,還有電商和鄉村旅游……”胡彥奇掰著手指頭介紹,折腰溝村走出了一條三產融合的新路子。
崇文重教汪家塬
沿著嶄新的柏油路,從折腰溝村驅車走向張家塬鄉腹地,一路走高,下一個村子就是汪家塬。
山村被這條柏油路橫穿而過,路兩旁栽著柳樹、槐樹、柏樹等,一棵棵樹木高大挺拔,連成了綠蔭。
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。在旱塬上,樹木長得這樣好的村子可不多見。更引人矚目的,這里是寧夏的“文化教育第一村”,出了不少人才。
汪家塬村有近2000人口,新中國成立以來給國家輸送了上千名大學生,其中有33名碩士研究生、21名博士研究生。
2014年,汪家塬村建成村史館,里面陳列著本村“學霸”們的事跡,圖文并茂,激勵后輩人跟上。其中,就有北京大學副校長、中科院院士張錦。
駛下柏油路,記者沿著水泥小路一路走低,最后幾百米連拐了幾道山彎,才到了“院士故居”:張錦家的老宅院。這里坐落在山腳下的一塊平地上,面對著一條蜿蜒的深溝。
院子里,是幾孔幽暗的窯洞和一排門窗掉漆的磚瓦房。1969年,張錦就出生在這個院子里。上汪家塬小學時,他要走七八公里山路,背著黃米等干糧到校,是自己一周的口糧,10歲的娃娃就開始住校。
“院士故居”落成后,常有老師帶著學生們來這里,講述張錦自強不息的求學故事,鼓勵孩子們珍惜新時代的幸福生活,長大后成為像張院士那樣的人才。
和小張錦不同,如今村里的小學生沒了學費負擔,也不再背糧到校。學校提供免費的早餐和午餐,蛋肉不斷,普遍比家里吃得還好。
曾在村小任教多年的汪云老師告訴記者,2016年以來,同心縣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,村小建了塑膠跑道、多功能教室……教學硬件的先進程度不比縣城小學差,今年,村上又考出去十幾個大學生。
同心縣委組織部也看中了汪家塬村成風化人的人文底蘊,把全縣的“三同”黨性教育實踐基地設在這里,讓年輕干部在這里和老鄉同吃、同住、同勞動。村史館、民俗體驗館以及墩兒梁革命遺址等豐富著“三同”培訓內容。
65歲的尚玉文把家里的一間西廂房給騰出來,專門用來接待“三同”干部。這間房子挺寬敞,里面放著書桌、沙發、單人床等一些簡單家具。書桌上擺著各種理論著作,還有一本《汪家塬村志》。
像尚玉文這樣接待“三同”干部的農家,汪家塬村共有50家。今年6月,汪家塬村榮獲“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”殊譽。村黨支部書記張樹森說,這是村民們知書達理、知法守法的結果。
唯有產業富民久
在張家塬鄉最南端,有一個村子名叫犁鏵嘴。
和山鄉別的村子不同,犁鏵嘴平坦得沒有一點兒起伏,是全鄉面積最大的一塊塬地。
走在犁鏵嘴村,不時聞見一股酸香味,那是青貯玉米發酵的味道。這里養牛時興得很,村集體和村民都在養,戶均4頭以上,村里挖了不少青貯池。入秋后,鄉親們陸續腌制青貯玉米,為肉牛貼膘提供充足“糧草”。
2020年,犁鏵嘴村集體成立養殖合作社,由村黨支部書記馬成功擔任法人,村上拿出100萬元項目資金發展牛產業,眼下存欄60多頭,既有育肥牛又有繁殖牛。
村集體養牛園區走的是規范化路子,飼料、防疫、參保等統一標準,盈利更有保障,也給群眾做了示范。
說起群眾養牛,犁鏵嘴可有不少“傳奇人物”,王博算是一個,他是大學生“牛倌”。2019年,34歲的他放棄銀川的建筑公司工作,回到了老家,從剛開始的4頭牛養到了現在的23頭。
見到王博時,他正在牛場忙活,臉曬得黝黑,身上沾滿了塵灰和草秸。每天早上五點半,王博就摸黑起來,鍘草、飼喂、防疫……一直干到天又擦黑。因為懂得科學養牛,王博的牛喂得精壯,又趕上了這些年的好政策,年收入達到18萬元。
回村養牛,王博覺得挺劃算。他家種了100多畝地,有玉米、小麥、胡麻和蕎麥,青貯玉米、油渣、麩皮、麥草都能自給,大大降低了養殖成本。
犁鏵嘴村有耕地8400畝,村上大規模推廣覆膜種植模式,走種養結合的路子,為肉牛產業提供了充足“糧草”。王博打算再貸款50萬元,建個百畝養殖場,把養殖規模擴大到七八十頭。
在犁鏵嘴村,有防止返貧重點監測戶27戶,戶戶都有像樣的產業,養牛的人家最多。馬成剛是其中一家。4年前,他從2頭牛養起,發展到現在的12頭,就像滾雪球。
5萬元貸款,是馬成剛的養牛啟動資金。他年年貸款,成了防止返貧重點監測戶后還給免了利息??恐丛床粩嗟慕鹑诨钏?,他成了如今的“牛人”。馬成剛還享受見犢補母、飼草補貼等一系列優惠政策。有一回,他家一頭大牛意外病死,承保公司一次性就理賠了1.05萬元,彌補了他的大部分損失。
“黨和政府深入推進產業振興和生態振興,養牛的大環境非常好,這才是俺們發展的底氣?!瘪R成剛說。
2021年,張家塬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.1萬元,比2011年翻了整整兩番。
“5G小鎮”正芳華
張家塬鄉距離銀川市有200多公里,有近一半的路程不通高速公路,全程要花近4個鐘頭。
目前在建的銀昆高速公路從張家塬鄉橫穿而過,2024年建成通車。屆時,山鄉就能接入全國高速公路網絡,到銀川將比現在短一個半鐘頭。
山高路遠也嚴重影響了這里的通訊。
“過去打開個手機網頁,要轉半天圈圈,網速慢得很?!闭垩鼫洗灏甯刹狂R應強回憶。
張家塬人曾經有個“默認規則”,那就是在鄉域內坐車不打手機。因為山大溝深,車輛走到信號盲區,手機通訊就斷了。與其心里窩火,干脆就不打這種“移動”電話了。
為了破解通訊難題,張家塬鄉謀劃打造“5G小鎮”,接通信息高速公路??墒?,這又談何容易?
光建一座30多米高的鐵塔,就要花費40萬元。在張家塬鄉境內,要建成50—100座鐵塔,才能實現5G信號全覆蓋。算上基站費用,預算總投資在5000萬元以上?!?G小鎮”建設遇到了瓶頸。
這些年,張家塬鄉大力發展風力發電,鄉域內風機林立。鄉黨委書記楊冕望著這些高聳入云的龐然大物,思路一變天地寬:就把風機當信號塔。
在張家塬鄉的推動下,吳忠移動、大唐新能源兩家公司通力合作,前者在后者運營的風機頂部安裝5G基站,不光借了高,還利用了風力發電機自帶的通信光纜、機房和動力電源等資源,讓建設變得多快好省。
今年8月30日,寧夏首個5G風電基站試點張家塬鄉驗收成功。方圓3公里內,5G信號全覆蓋。只花了30萬元費用,比傳統架設成本節省了70%。
折腰溝村村民張麗珍直播帶貨更方便了,手機再也不卡頓了。她賣的手工鞋墊,在當地一副只能賣5塊錢,在網上售價能翻一番。
折腰溝村還建有電商門店,最火的一場直播帶貨引來了4000多萬人點贊,一次性就賣了1500公斤小雜糧、250公斤胡麻油……把電商門店的存貨都給清空了。
“一號工程”強動能
在同心縣2021年度12個鄉鎮綜合考核中,張家塬鄉躍居第二位,不再墊底。
這一“逆襲”的背后,是張家塬鄉把組織振興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“一號工程”來抓。
今年3月,張家塬鄉被同心縣委授予黨建工作示范鄉鎮,全鄉6個村中有5個被評為全縣的黨建示范村。
該鄉的“領頭人”也很給力,鄉黨委書記是來自江蘇省的工學博士,視野開闊,敢想敢干;鄉長有著20多年的基層經驗,工作抓得很緊,每月只回一兩趟家。
在今年的“新春第一課”上,楊冕要求鄉、村兩級干部踐行“七個更加明白”:作風不能寬、傳承不能拋、創新不能缺、爭先不能等、斗爭不能躲、團結不能松、健康不能丟?!扒?、快、嚴、實、精、細、廉”的干部作風蔚然興起。
汪家塬村部前坐落著兩棟村集體大棚,里面高低錯落種著辣椒、西紅柿等蔬菜。平日里,有四五個村民打理大棚,其中就有尚志勤。他是村監會成員,平常在村部上班,抽空就侍弄大棚,全是義務出工。
過去,汪家塬人要到山下預旺鎮才能買上菜,來回要走30公里山路。有了大棚,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買上新鮮菜,價錢還比山下便宜一半。頭茬芹菜收割時,村上給每戶分了3公斤,讓鄉親們免費嘗個鮮。
在張家塬鄉,全鄉60名鄉干部都有包抓任務在身,你10戶,我20戶,全鄉農戶無一遺漏。張家塬鄉副鄉長馬俊的包抓戶在海棠湖村,最讓他牽掛的人叫寇金成,他家是村上的邊緣易致貧戶。
前幾年,寇金成得了癲癇和間歇性精神疾病。妻子和寇金成離了婚,留給他一個女兒。因為身體原因,他很多活兒干不成,家里殷實的光景就這樣衰敗了下來。
寇金成高中畢業,寫一手好字,還有駕照。原本他在農村算得上個人才,后來被病給耽擱了。
每個月,馬俊都要到老寇家三四趟,看看他家有啥困難,能幫的就伸手幫一把。老寇有了公益性崗位,他和女兒都吃上了低保,生活有了基本保障。今年,馬俊還給這家人落實了8000元的產業幫扶資金,讓他們把地種好羊養好。
在張家塬鄉,鄉干部不光包抓農戶,還包抓重點在建項目。
25歲的楊振宇在“光伏小鎮”項目上花了不少心血。小伙子跑項目、促簽約、選址建設全程參與。眼下,光伏板組件已完成鋪設,“光伏小鎮”發電在即。
張家塬鄉干部平均年齡只有38歲,在今年的五四青年節期間,鄉黨政班子為“張家塬鄉的每一天”集體代言:“青春計分秒,把一天干成兩天;青春許給黨,以奮斗之我,助力鄉村振興!”
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,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,堅持城鄉融合發展,暢通城鄉要素流動。加快建設農業強國,扎實推動鄉村產業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態、組織振興。特別是對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這句話,張家塬人深以為然:新時代十年,他們見識到了這背后隱藏著的水庫、糧庫、錢庫、碳庫,賺到了實實在在的生態紅利。
檸條是張家塬鄉主要綠化作物之一,漫山遍野都是。今年,該鄉上馬了檸條加工廠項目,明年就能建成投產。屆時,能把符合平茬條件的檸條收割,加工成飼草出售,讓生態效益“變現”。
鄉長海彬說,有了這座檸條加工廠,全鄉牛羊的“口糧”就更有保障了,鄉親們還能就近來廠子打工。
旱塬秘境生態民宿上馬“沉降式溫棚”項目,建成后“上可就餐賞月,下可生態采摘”;蓮花山上建成“四史教育館”,輔以聲光電影等現代技術,持續抓好革命傳統教育……這片紅土地上,新一輪巨變已然開啟。(記者 杜曉星 張國長)
五彩斑斕的小雜糧田地。 通訊員 蘇克文 攝
汪家塬村史館。實習生 彭斌 攝
5G風電基站。實習生 彭斌 攝
山鄉青峰座座。通訊員 蘇克文 攝
紅旗漫卷。通訊員 蘇克文 攝
昔日旱作農業場景。通訊員 蘇克文 攝
張家塬鄉山村新民居。通訊員 蘇克文 攝
層林盡染的豐收田野。通訊員 蘇克文 攝